金秋十月,長春大地處處洋溢著收獲的喜悅。
28日一早,雙陽區雙營子回族鄉龐家村的農田里傳來陣陣轟鳴,長偉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型農機在田間往來穿梭,向著最后的秋收地塊發起“總攻”。收割機所到之處,玉米植株連同果穗被卷入機器中,地里留下了一層厚厚的秸稈,收割、摘穗、裝運等工序一氣呵成。
“我們采用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,玉米棒又大又實誠,每公頃產量超過3.3萬斤……”看著籽粒飽滿的玉米裝滿一車又一車,長偉農機專業合作社宋長偉底氣十足地說,“盡管今年的秋收較往年晚了七八天,但好在農業機械給力,5臺大型收割機同時出動,20多天就能完成600多公頃的秋收作業。”
機械化收割為秋收按下“快捷鍵”。連日來,長春市各地抓住晴好天氣的有利時機,快馬加鞭推進秋收進程,確保糧食應收盡收、顆粒歸倉。截至10月27日,長春市糧食作物收獲面積達2395.16萬畝,占播種面積的96%。其中,玉米已收獲2049.76萬畝,占播種面積的95%;水稻、大豆、雜糧雜豆等作物均已收獲完畢。
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,“穩定糧食播種面積,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,確保糧食穩產豐產。”為保障秋收工作平穩、順利進行,我市提早做好各項準備,并結合氣候特點和農耕習慣,及時下發《關于做好2025年秋收工作的指導意見》,要求各地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,早部署、早準備、早安排,因地制宜分區、分類指導農民適時開展秋收,堅決打好打贏秋收生產攻堅戰。
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,長春市全面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制,深入實施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,扎實推進吉林省“千億斤糧食”產能建設工程。今年,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2500萬畝,高質量完成了春播、夏管等各項糧食生產工作。秋收期間,我市共投入各類農業機械近15萬臺(套),各級農業部門科學調度農機具,充分發揮新型農機經營主體作用,協同組織農機跨區作業,最大限度擴大機械化收割面積。
牢固樹立“防災就是增產、減損就是增糧”理念。對于科學儲糧,我市農業部門還建議廣大農民,糧食收獲后及時進行分類儲存,做好離地儲存、通風降水,抓緊裝倉子、上架子,杜絕混收、混打、混儲,從而提高糧食等級和商品性。玉米收獲后應及時對果穗進行人工清選、剔除霉變,將成熟度差、含水量高及病害的果穗與正常果穗分別管理,防止倉儲過程中發生霉變;水稻等糧食作物,也要視情況及時倒垛晾曬,降低水分安全存放,具備條件的可適時脫粒、烘干、倉儲。
超前謀劃,提早做好春耕秋備工作。目前,長春市各級農業部門已組織技術推廣人員深入秋收一線,有序推進秋季滅茬整地作業,提早落實好明年保護性耕作地塊,統籌抓好秋收生產和秸稈離田。重點指導各地抓住有利天氣條件,做好秋糧收儲與晾曬;引導農戶抓緊秋收后到上凍前的有限時間,提早備足明年水稻育苗所需床土,為明春早育苗、早插秧打下堅實基礎。